作家莫言说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其实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要比学校和老师深刻而直观的多。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用心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的具体操作方面,除了自己带头以身作则之外,还要从小培养孩子从头至尾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习惯。
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任何一件该做的事情,我们都严格要求孩子有始有终地按预定计划完成,绝不允许半途而废。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培养,长大之后,拖延成了习惯,再优化就增加难度了。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的母亲认为,教会孩子永不放弃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推动的效用。
一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征集诗作大赛。正当雨果全力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情况十分危急,母亲整日处于昏迷状态。雨果和哥哥日夜陪伴妈妈,根本无暇动笔写作。雨果只好把一首从前写的《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
母亲病势稍微好转,她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询问雨果参加比赛的诗寄出了没有。当她得知儿子因照顾自己没有写作的时候,十分伤心。母亲用无力的手拉住儿子的手,让儿子赶紧写作品去参赛。
雨果感到很难过,他低着头对母亲说:“母亲,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明天就截止了。”
母亲鼓励他说:“不,好孩子,来得及。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言放弃。今晚就写,明天一早就念给妈妈听,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母亲的眼睛里充满了信任。
母亲给了雨果信心,他不再犹豫,等到母亲睡着,便伏在床边握笔苦思。夜深了,可是雨果不觉得疲倦,他在橘色的灯光下,用他火一般的热情铸造诗篇。这一夜,他写出了120行诗——《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第二天,当母亲从梦中醒来,发现儿子放在床头的诗稿,她欣慰地笑了。
半个月后,这首《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使维克多·雨果得到了“金百合花”特别奖。《凡尔登贞女》也同时被评为“金鸡冠花”奖。

阅读上述故事,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孩子会有放弃的念头吗?
2.在孩子即将放弃的时候,你是否总能及时鼓励他?
雨果因为母亲的鼓励,在最后关头没有放弃,才获得了成功。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机遇,很多人会在某个关口放弃努力,也与成功擦肩而过。教会孩子永不放弃,等于是让孩子离成功更近一点!
第一,提醒孩子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很多孩子最后放弃,是因为觉得没有希望了,结局已经注定了,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到最后关头,还是可以改变的,但如何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的英语成绩还算可以,学校正好组织一次英语口语比赛,当然,孩子夺冠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这仍然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孩子想放弃,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说不定你还能拿个名次呢!即使拿不到名次也没有关系,你能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少,还能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长的鼓励会让孩子把握住机会,说不定会有一个惊喜,即使没有,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第二,鼓励孩子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一个人束手无策、认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往往会想到放弃。家长要教会孩子多思考,告诉他“任何问题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放弃。比如,一个孩子在竞选校园歌手时,按他的水平不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他能想些办法提高技艺,比如邀请某个朋友和他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再去报名竞选,也许就会有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想办法,不要轻易放弃。
第三,选择适当的时候介入。孩子毕竞是孩子,可能到了关键时刻意志不坚定,想到要放弃,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介入。
比如雨果的母亲,在他快放弃的时候介入,鼓励他参赛,无疑给了雨果一剂强心剂。家长要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第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想着放弃的孩子,归根结底是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家长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用积极的思考方式来生活,来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体育运动以及学校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与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善于情绪管理的孩子,学习中遇到难题能直面问题积极应对,反之只会怯懦逃避,消极处理问题。
孩子的好情绪主要来自父母能好好说话,如果父母总是脾气暴躁,非打即骂,那么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世界上最爱父母的,是孩子,对父母总是无条件地信任、依赖。
陪伴孩子,父母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父母身份的认知,更是责任使然。
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很重要,工作之余的高质量陪伴的更重要。
在于父母度过的时光里,母亲会教会孩子善良温柔感性,父亲能教会孩子责任勇敢担当。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的陪伴,在陪伴中见证孩子的成长,见证自己为人父母是否有尽到责任。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孩子的教育真正拼的是父母的人生态度与人生感悟。

说白了,父母灌输给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里都藏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
父母品性坚韧,人生态度积极,教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畏畏缩缩,思想萎靡。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教育孩子的王道,也需要父母不断栽培自己。真正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继续丰富自己的学识,即便是大字不识一个,也要在人品修养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父母从某种程度决定着孩子的起跑线,决定着孩子能走多远,飞多高。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身上印刻着父母的教育的影子。父母同样是孩子的镜子,会处处模仿父母的行为。
真正的好教育就是拼爹妈,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了孩子,成为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吧!所以,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