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懂”我,但别“算计”我
播报文章
语音播报文章,释放双眼

来自北京

作者 | 杨泽英

如今,算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不可否认,用户可以更便捷的寻求有用信息,商家也乐见其成,精准获客。但不可忽视的是,算法变算计的现象屡屡出现。

君不见——

电商应用可真“贴心”,朋友在聊天软件上安利的“好物”,转眼就跨平台出现在推荐栏里;

短视频APP可真懂我,一刷新都是我喜欢的视频种类,看之不尽没有头;

购票平台可真善变,反复搜索查询票价之间,眼睁睁看着票价越来越高……

作为用户,我们希望被“懂得”,但不是被“算计”。对隐形在我们手机里,如影随形“神通广大”的算法,是该受到“紧箍咒”的约束了。

“算法”本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其技术手段本身并无对错。

但当下,基于算法的定制服务与数据收集日渐偏离正轨,该纠偏的是滥用算法技术手段的平台与信息服务提供者。

1月4日,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修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发布,让如何使用“算法”有了规制可循。

谨防利用算法“大数据杀熟”,需箍紧算法应用。

有用户画像在手,互联网平台和商家提供的可能不只是有针对性的兴趣推荐,还可能是“定制化价格服务”。“便民”与“效率”的背面,算法很容易沦为商业牟利的不正当工具,成为宰割消费者的“帮凶”。

因此《规定》要求,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新规之下,利用算法“大数据杀熟”或将成为过去式。也只有市场竞争秩序更加规范,消费者才能平等地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防止网络舆情被操纵,需箍紧算法监管。

倘若平台利用算法规则引流限流、操纵榜单,不仅平台会丢失权威性,难以取信众人,更难营造与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新规出台,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算尽心思”的算法干预或将无处藏匿。

避免诱导沉迷,需箍紧算法模型。

当平台利用大量的信息数据,通过算法偏好来迎合受众,不断投喂用户以取之不尽的相似内容,消耗时间是一回事,久而久之,用户极有可能健康受损、判断力下降,不知不觉进入信息茧房。

针对不少一头扎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的孩子或者是“网瘾老人”,《规定》相关条款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合法权益给予重点关注。避免“娱乐至死”,走出算法囚笼。技术利用的初衷是帮受众更有效地获得信息,不是让用户溺水而不自觉,成为大数据的分母。

《规定》实施在即,具体落地仍需要更细致的安排和跟进。规范之下,“算法”必将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同时,公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都得到保证。

图源 | 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至:
退出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