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仅55字,却揭开李世民对待兄弟的真实心态
播报文章
语音播报文章,释放双眼

来自江西

2012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文物盗窃案,在查收的赃物中,有一块边长50公分的石板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石板上的文字清晰可辨,经过辨认石板上的内容,右侧起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唐故息隐王墓志之铭”,紧接着,更令在场所有人合不拢嘴的是下一句——“王讳建成”。

想必大唐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故息王,也找不出第二个李建成了。

也就是说这是高宗李渊的长子李建成的墓志!

可是,这块四四方方是墓志上只有55个字,只简单记载了李建成的名讳和下葬时间。

正常来说,墓志除了记载这些,一般还会记载死者的生平事迹和评价,该是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

那么,在这块墓志的背后,又将揭示着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背后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否会带领我们揭开太宗李世民的兄弟阋墙真相?

简陋的先太子墓

文物盗窃团伙被抓捕到案了,所查获的一干文物都经过了考古专家的鉴定,李建成的这块墓志尤其得到了专家的注意。

根据这一伙盗墓贼的供述,警方和专家迅速往盗墓贼供述的李建成的墓穴赶去。考古专家赶到现场时,意料之中,现场已经被破坏了,墓室中残留的文物已经很少了。

但是考古专家并没有气馁,而是迅速对墓葬展开了抢救性发掘。

这边现场在挖掘,那边对于李建成墓志的也在同步进行。虽然墓志仅有55个字,但是“故息隐王”的“隐”让专家发现了问题。

这个“隐”好像是后来重新刻上去的!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辨认,发现在“隐”字之下,原本应该是一个“灵”字,也就是说,这句话原本应该是“大唐故息灵王”。

为什么要把“灵”改为“隐”?这次改动又发生在什么时间?是谁下令改的?出于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困扰着专家们。

于是,大家首先想到了在史书中寻找资料对此进行解释,可是,经过几个不眠不休的夜晚,翻遍了浩如烟海的史书,也没有找到关于李建成墓志修改的只言片语。

事实上,跟李建成相关的记载都是少之又少。

大家都知道,在那场险象环生的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胜出了。

尽管后来的贞观之治建立了无双的大唐盛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提起贞观之治可能很少有人会不知道。

但卓越的历史功绩背后,李世民也常为史家诟病。

玄武门事变中,他亲手了结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又逼自己的父亲退位,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纲常伦理是相悖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即位,历来都非常注重正统性,所谓的正统,就是要合法,“法”就是要顺应天道,顺应天道首先就要满足“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儒家伦理。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让位,这一切都是对父亲的不孝,对君主的不忠。

所以,为了掩盖这些对他即为的正统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李世民想到了篡改史书。他将史书中关于李建成的大部分记载都抹去了,也抹去了玄武门事变的始末。

所以,在史书中寻找改字的答案,成了泡影。专家们只好另寻他法。

又回到墓志,墓志上写的下葬时间是“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而李建成殁逝的时间则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前后相差几个月,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是非正常死亡,且李世民也是逼父退位,必然要先处理一些怀有异心的人,然后才能腾出手来处理先太子的下葬事宜。

通过观察墓志,观察雕刻的痕迹,专家们发现,“灵”字虽然被刮去,但是依然可以辨别,且可以看出,字样改动之时,石板并没有明显的风化磨损痕迹。

所以,有理由推测,是李建成下葬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李世民在某一天突发奇想,命人改动了这个字。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世民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恐怕又要从公元626年的夏天说起了。

玄武门事变经过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身北周关陇世家,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带领着关陇贵族一路平定天下,成为大唐的开国皇帝。

李渊共有四个嫡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在这些兄弟中,李世民与李元霸的关系最好,而长子建成则与李元吉更为投缘。

可是,李元霸在隋大业年间就夭折了,当时他才年仅十六岁。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胞兄弟三人,跟随父亲打天下,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兄弟三人在打天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下安定后,李渊登基称帝,一登基李渊就封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幼子元吉封为齐王。

按理说,兄弟三人的地位都已经确定了,李建成有着嫡长子的身份,也有军工在身,算是一个文治武功、合格的太子人选。

本来这都没有可以争议的,可是,大唐立国之初,天下局势并没有完全安定,各地方政府、各军事团体,甚至各草莽集团都在蠢蠢欲动。

于是,李世民常常被委以重任,带兵到各地去平定叛乱。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不仅有了军权,还在军队和臣民中积累了很高的威望。

同时,李世民性格豁达,喜欢结交朋友,在他的帐下,不仅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更有许多足智多谋的名士。

虽然太子建成也打了不少胜仗,但与李世民相比,就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了。甚至形成了,“只知秦王李世民,不知太子李建成”的局面。

尽管李世民实力不凡,但是李建成有着太子这层身份在,再加上他长期坐镇大本营,关中的守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二人的实力也算相当。

一开始,两人还只是在暗地里较劲。

到了武德七年,天下已经基本安定了,两人的斗争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两人都开始招兵买马,建立私军。李建成先是招募兵勇两千人守卫东宫,虽然名为东宫卫士,但实际上却是私兵。

同时,李建成还派自己的心腹远赴边境,在突厥招募了几百名骑兵,让这些骑兵到长安,拱卫东宫。

李建成如此大张旗鼓,果不其然,传到了父皇李渊的耳中,李渊听闻此事,当即大怒。将李建成叫到宫里,好一顿训斥。

没想到,李建成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回去之后仍然暗地里招兵买马。

除了明面上的扩充军事力量,兄弟二人还互相挖墙脚。

在这项工作上,李世民明显更胜一筹。

李建成曾经想过收买李世民阵营的大将尉迟敬德,可是送去的金银却被尉迟敬德原封不动退回了。

而李世民则收买了李建成不少亲信。虽然都是小角色,可在日后却发挥了大作用。比方说玄武门的值勤军官常何。

玄武门事变的那一年,正是他当值。也正是常何交出了那把打开宫门的钥匙。从而为事变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两个儿子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的老爹李渊在做什么呢?

李渊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看在眼里。

李渊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也是调兵遣将的行家,可是面对两个儿子的争斗,他却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晚年的李渊开始频繁流连于后宫,李建成则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命令手下贿赂后妃和宫人,这些后妃不仅为李建成输送情报,还向李渊抹黑李世民。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也赶快开启了后宫外交,王妃开始频繁出入宫中,贿赂嫔妃,求得后宫势力的支持。

李世民财力雄厚,李建成在这个回合又败下阵来。

之后,两个儿子的争斗愈发白热化了。

仁智宫事件后,李渊一气之下向李世民说出有关废立的气话,“平叛回来后,就立你为太子”。正是这句话,给了李世民希望。

可是,废立太子哪是那么容易的。李渊也意识到自己贸然说出的话埋下了隐患。

于是,他开始重新考虑对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因为如果他不能妥善解决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那么在他百年之后朝廷必将大乱。

所以,他必须选择一方。

权衡之下,李渊选择了李建成。

即便如此,李建成也不放心。其实,这种事论谁都无法放心,都会想到斩草除根。这就将李世民逼上了绝路。要求生,就要造反。

于是,李世民策划了一场事变。李建成在宫中的耳目,其实一早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可是。李建成却觉得此时应该待在父皇身边。

他们本以为玄武门在自己军队的掌控之中,进宫完全可以万无一失。谁想到,那个名叫常何的小角色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待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落入自己的埋伏中,李世民猛地策马出现,手刃了自己胞兄何胞弟。

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颅斩下,来到了皇宫中,此时李渊正在与妃子游园,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将其诛灭”。

李渊愣住了,过了好一会才喃喃自语道:“不料手足相残之事终见于本朝。”

兄弟阋墙的真相

随后,李渊几乎是不得不退位了。

就这样,李世民踏着兄弟的鲜血,坐上了那把龙椅,当然,也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斩草除根的道理,在这场险象环生的夺嫡之路上,李世民是深深懂得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人、孩子都被李世民给了解了,并取消了他们的宗籍。

三天以后,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终于只剩一个儿子了,李渊在这一刻感到无比地力不从心,这年八月,他宣布退位。

贞观之治开始了。

这一刻,所有的争夺、阴谋才算真正的尘埃落定。表面的风浪浪静后,李世民终于也让他的大哥入土为安了。

那么,这场政变到底是谁的责任,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场政变呢?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血腥政变中,他们的父皇李渊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从这兄弟二人的角度来说,其实谁都不愿意兵戈相向。李建成作为封建政府当之无愧的嫡长子,文治武功样样都可圈可点,无论是身份还是能力,都是毋庸置疑。

如果李建成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他根本就不必费心思去对付弟弟。作为弟弟的李世民,当然也不会傻到去挑战太子的权威。

之所以兄弟相残,李渊在其中难辞其咎,对于李建成,他没有给足安全感;对于李世民,他也不断寄予希望。

李渊之最大错误就在于允许两个儿子发展自己的势力集团。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当然有权利开设府衙,汇集能臣,可是秦王却无论如何也不该有这样的权力。

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先例。正是李渊的纵容,才让李世民有了自己可以与之一争的希望,也树立起了两大集团,最终酿成兄弟相残的惨剧。

多年之后,这场悲剧过去。李世民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不知道内心作何感想,或许他有过悲痛,有过惋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并不希望人们提起这段往事。

于是,他想起了李建成的墓志,想起了那概括自己胞兄一生的寥寥55个文字,这55个字已在他心头萦绕过多回。

突然,他感觉“灵”字不妥,他觉得这段往事就该尘封,就该消散,就该在历史的长河中隐去。不如就改为“大唐故息隐王”吧!

工匠们改好后,压在李世民心头的石头仿佛落了地,仿佛这段往事真的被隐去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块尘封千年的墓志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这段往事又能够被人重新提起。

但,往事不在,斯人已逝,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了。

结语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关于权力的争夺之战,是一场罔顾亲情、人伦的屠杀行为,按照其历史意义来说,并没有什么积极所在。

但是,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由此登上了帝位,开启了辉煌的盛唐。但是,假如即位的是李建成,难保不会出现媲美贞观之治的局面。

但,历史不能假设。

风从玄武门上吹过了千年,千年后,随着李建成墓志的发现,这段往事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从那个被修改的字上窥见李世民在这场事变中的心态。

事实证明,这位伟大的皇帝并非没有感情的,他也常常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去回忆往事。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至:
退出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