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诏和曹变蛟在金陵川大败流寇,使得曹文诏和曹变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多次大败流寇的英雄事迹在流寇队伍中迅速传播。流寇光听到曹文诏和曹变蛟的大名,就吓得六神无主、魂飞魄散。如果是撞上了曹文诏和曹变蛟这对猛人,恐怕连被吓死都有可能。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的流寇都害怕曹文诏和曹变蛟,比如说高迎祥、李自成。
李自成
高迎祥和李自成这两个家伙听说曹文诏和曹变蛟以少胜多、以弱凌强,大败流寇的消息以后,不但没有被吓得屁滚尿流、魂飞魄散,而且还打算主动去挑衅曹文诏和曹变蛟,丝毫不把他俩放在眼里。
其实曹文诏和曹变蛟对此也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毕竟以高迎祥和李自成这两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就算是天王老子,他俩也不会放在眼里的!
曹文诏在大明政府当了这么多年的公务员,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江湖草莽,见到自己都会畏首畏尾,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哪里受得了这种鸟气。
曹文诏决定好好地教训教训高迎祥和李自成这两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家伙,用拳头和刀剑来告诉高迎祥和李自成,你们谁都可以不尊敬,可是却不能够不尊敬曹文诏。不尊敬曹文诏,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曹文诏立刻调集三千关宁铁骑,从汉中出发,前去收拾高迎祥和李自成。
高迎祥和李自成的运气非常不错,当曹文诏率领三千关宁铁骑前往凤翔地区的时候,他俩就已经在凤翔地区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够了,开始到静宁、秦安、清水、秦州等地区去继续闹革命了。
也许有人会问,高迎祥和李自成到底有多少军队啊?能够同时进攻静宁、秦安、清水、秦州数个军事重镇。其实高迎祥和李自成手中的军队也不多,就区区二十万人。
曹文诏是见过大世面的总兵,他经常干的也是以少打多、以弱凌强的事情。高迎祥和李自成率领的二十万大军还吓不倒曹文诏。
曹文诏决定率领他的三千关宁铁骑继续追击高迎祥和李自成。
曹文诏是不害怕,可洪承畴却非常害怕。关宁铁骑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洪承畴是知道的,但关宁铁骑再怎么厉害也是凡人,而不是天兵天将,让他们以一当十还勉强可以,可是要让他们以一当百,那就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了。
其实洪承畴还是挺欣赏和重视曹文诏的,如果曹文诏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有个什么闪失,恐怕洪承畴心里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因此洪承畴决定助曹文诏一臂之力。
可就在这个时候,洪承畴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虽然贵为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总督,但是现在能够调动的军队却仅仅只有总兵张应昌和张外嘉手中的三千明军。就算将这三千明军全部交给曹文诏来指挥,曹文诏手中也不过才六千人,凭这六千人想对付高迎祥和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洪承畴这个人并不像卢象升,遇到什么困难与问题都自己想办法,手中没有兵,就自己去招。而洪承畴遇到什么问题与困难,马上就向领导做了汇报,请求领导予以解决。既然现在自己手中没有多少兵,那么就让领导拨兵。
洪承畴马上向朱由检打了请求增兵的报告。
让洪承畴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朱由检给他的回复却是:手中没有多余的明军可以调动,自己去想办法吧!
当时大明政府拥有上百万的正规部队,朱由检手中怎么可能会没有多余的军队可以调动呢?当时的大明政府确实拥有上百万的正规部队,可是用兵的地方却很多。光是驻守辽东宁远、锦州等军事重镇的军队就多达十几万人,再加上长城沿线各大要塞的守军,恐怕多达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大明政府用于后金和蒙古各部落的明军就多达三十几万人。
而大明政府境内的每个行省也或多或少应该驻扎些军队,这样才能够维护地区的安定和繁荣嘛!因此朱由检能够调动的军队确实不多。
对此洪承畴也是毫无办法,朱由检好歹也是他的领导,朱由检不调兵,洪承畴总不能够拿刀架着朱由检的脖子上,逼他调兵吧!
朱由检没有给洪承畴调兵,洪承畴、曹文诏等人自然是伤心难过了,可是与此同时,流寇却非常愉快高兴。
其实这也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大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如果本人是你们的对手或者是敌人,你们是希望本人强大呢还是渴望本人弱小呢?
流寇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开始主动出击,寻找明军。
流寇虽然都是私人性质的强盗武装,从等级上来说最多只能够称得上是三流部队,但是再没有用,再不会打仗的军队,只要多了,还是非常强大的。
这就好比蚂蚁,单独行动的时候力量弱小,毫不起眼,任何动物都不会将它们放在眼里,可是如果成千上万,成万上亿只蚂蚁聚集在一起呢?那它们的力量就大得惊人,不要说是人,就算是大象,它们也照样能够解决。
明军与这伙流寇一接触,就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总兵刘弘烈被活捉,副将艾万年、杨国镇等人则全部战死疆场、马革裹尸。
报仇
曹文诏是个够朋友,讲义气的人,他听说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对敌的艾万年、杨国镇壮烈牺牲的消息以后,当时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只因未到伤心处啊!
曹文诏
曹文诏是个猛人,他自然不会像我们这些普通人,遇到麻烦就知道哭,哭能够解决问题吗?不能!曹文诏哭了一会儿,发泄完自己的悲痛与不满之后,就觉得应该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那就是砍去这群流寇的脑袋瓜子,为艾万年、杨国镇报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话在曹文诏这个猛人眼里,就是屁话,曹文诏信奉的是“有仇必报,有债必还”的行为准则。
所谓的为艾万年、杨国镇报仇,说白了就是去围剿流寇。
这种事情如果不给领导洪承畴说一声,就显得有些不尊敬洪承畴了。
曹文诏是个粗人,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那些基本的官场礼节还是懂的。因此曹文诏主动找到了洪承畴,并且说出了自己想去围剿流寇,为艾万年、杨国镇这两位同事报仇的想法。
曹文诏原以为,如今流寇人多势众、气焰嚣张,而明军则势单力薄、士气低落,现在率领明军去围剿流寇,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以洪承畴对自己的赏识和重视的程度,他是绝对不可能答应自己的。可是让曹文诏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畴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答应了自己率领明军围剿流寇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作为领导的,在给部属交代工作,布置任务的时候,都会给部属说些冠冕堂皇、一无是处的场面话。至于是什么场面话,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本人就不细说了!反正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套话、废话。
洪承畴作为曹文诏的领导和上级,自然也免不了对曹文诏说些场面话。
洪承畴理直气壮、大气斌然地说:“这群流寇人多势众,气焰极其嚣张,一般的将领根本奈何不了他们。可是曹总兵您却不同,曹总兵您干的就是以少胜多、以弱凌强的工作。本督相信,曹总兵您这次出征一定能够一帆风顺、马到成功!曹总兵您也许会担心,现在本督手中的兵马全部调去各地驻守了,根本就分不出兵马来策应您的军事行动。其实曹总兵您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纯粹是多余的,因为本督已经决定,亲自策应您的军事行动,您只要一动身,本督也会从泾阳赶往清化城。”
曹文诏听了洪承畴这番推心置腹,关心体贴的话语,整颗心都在瞬间融化了,那个感激涕零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发誓一定要跟着领导洪承畴,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当然这也不能够全怪曹文诏这个家伙大惊小怪、蜀犬吠日!有洪承畴这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猛人跟在曹文诏的屁股后面策应,曹文诏就不用担心被流寇抄了后路,少了后顾之忧,曹文诏就能够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地跟流寇龙争虎斗、决一死战了。
可是历史最终没有按照曹文诏所想的方向发展,曹文诏不但被流寇抄了后路,而且还全军覆没,连自己也力战而死。当然这都是后话,如今的曹文诏心情是好的,干劲是足的。
曹文诏告别洪承畴以后,马上就召集自己的三千关宁铁骑从宁州出发,开始四处寻找流寇,其实当时的流寇多得数都数不清,根本就不用特意去寻找,随时都有机会碰到。
曹文诏的运气实在不错,刚刚走到真宁城地区的秋光镇,就与一支流寇撞个正着。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一看到流寇就手痒痒,有种想砍人脑袋瓜子的冲动,看来曹变蛟不愧是曹文诏这个家伙的侄子,把曹文诏好勇斗狠、嗜血成性的本性全部都继承了。
曹文诏作为曹变蛟的叔叔,自然清楚曹变蛟有几斤几两,曹文诏想都没有想一下,就让曹变蛟先冲锋,曹变蛟果真是是好勇斗狠、嗜血成性,见人就砍,见马便刺,所到之处,无人可挡,没过多长时间,流寇就被曹变蛟这支先头部队砍翻了五百多人,可谓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流寇现在是被吓得屁滚尿流、魂飞魄散,哪里还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和胆量,都纷纷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其实这也是流寇见到曹文诏和曹变蛟叔侄必须履行的程序,即一触即败,败必逃之。
曹变蛟哪里肯放过这个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机会,他不顾自己和关宁铁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毅然率领关宁铁骑追击流寇,大有把流寇全部消灭,再回家洗脚睡觉的意思。曹变蛟这个家伙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的确是后生可畏。
曹变蛟虽然年纪轻轻,江湖经验少,但是他力大无穷,骁勇善战,对付几万流寇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作为曹变蛟叔叔的曹文诏仍然很担心他,这大概就是天下长辈的通病吧。一直将自己的后辈当小孩看。曹文诏生怕自己的侄儿会吃亏,他也毫不犹豫地率领关宁铁骑跟了上去,这对叔侄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追击着流寇,将流寇追得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曹文诏之死
流寇在跑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要跑?自己光精锐的骑兵就有上万人,加上步兵,没有五、六万人,也有三、四万人,结果却被三千人追得满地跑,这成何体统!如果传扬出去,自己还怎么在江湖上立足,因此流寇决定不跑了,全力迎击曹文诏,不,再想想,还是伏击曹文诏安全些。其实这也不能够怪流寇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了,毕竟曹文诏这个家伙实在太猛了,不得不小心些!
曹文诏和曹变蛟追着追着就纳闷了,刚追的时候,还看得见流寇队伍,可是追到后面,不要说流寇队伍,就是连流寇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一个。数万流寇就在曹文诏和曹变蛟的眼皮底下彻底消失了。
曹文诏和曹变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寻找流寇。流寇还是很给面子的,并没有让曹文诏和曹变蛟找多久,他们就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将曹文诏和曹变蛟以及三千关宁铁骑分割包围了。
流寇原以为他们这么一做,关宁铁骑一定会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这就好比我们独自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冷不防地跳出一个人,不把你吓死,也不会骇你一跳!可是结果却让流寇大失所望。
关宁铁骑在辽东待了这么多年,每天都在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八旗军队打交道,是见过大场面的,经历过大风雨的,什么样的敌人没有见过,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没有经历过。
关宁铁骑
“伏击”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出现的时间突然了点,出现的地点特殊了点,进攻的方式出人意料了点,可是仗该怎么打还得怎么打,人该怎么砍还得怎么砍。关宁铁骑没有丝毫惊慌,也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流寇阵营,左冲右突,前砍后杀,所到之处,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关宁铁骑从早上砍到中午,又从中午砍到下午,有数千流寇都被他们送进了阴曹地府,曹文诏认为今天已经够了,准备回家洗个脚,睡个觉,养足精神,明天重新再来。因此曹文诏决定冲出去。
曹文诏手中可是关宁铁骑,要想冲出流寇这种连二流部队都称不上的部队组成的包围圈,那简直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曹文诏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流寇都不敢阻挡,包围圈被曹文诏活生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曹文诏冲出包围圈仅仅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关宁铁骑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可是这也不能够代表关宁铁骑个个都是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关宁铁骑中也有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人。
就在曹文诏将要冲出流寇包围圈的那一刹那,一个被流寇活捉的明军将士看见了他。
这个明军将士看见了曹文诏,就大声呼喊道:“将军救我,将军救我!”
按理说,那时候的战场杀声四起、战鼓震天,这个明军将士随便喊一句,声音也会被湮没在战场上的厮杀声里,不会有人听见,可是也不知道是曹文诏最近运气太霉,还是曹文诏命该如此,那个明军将士的叫喊声居然被流寇听到了。
有一个投靠流寇的明兵哪里会错过这种会得到新领导赏识和重用的大好机会,他迫不及待地指着曹文诏,大声呼喊道:“这个人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每次都将流寇们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而且还没有一丝怜悯之心,打败了不说,还要继续追击,巴不得将流寇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流寇们早就对曹文诏恨之入骨,恨不得将曹文诏结结实实地捆绑在即将倒塌的亭台楼阁或高楼大厦里,让他细细品味一下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的心情,可是曹文诏实在太猛了,流寇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如今有一个除掉曹文诏的机会,他们自然不可能放过。
流寇们纷纷朝曹文诏扑来。
曹文诏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猛人,见到如此多的流寇朝自己扑来,仍然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左冲右突,前挡后推,转眼间就冲了数里,砍杀了数十名流寇
。这种场面就有点像如今黑帮片里的场景,一群黑社会的人提着大刀追赶一个老大。
尽管如此,流寇们仍然没有放弃,还是如潮水般朝曹文诏扑来。
曹文诏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可能冲出包围圈了,就在这个时候,曹文诏做出了一个自认为正确的选择,拔刀自刎,结束了他的生命。
明末最强盛,最亮丽的名将之花就此凋落。
对于曹文诏这个人,我们是不能够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些理念来评价他的,一个为了祖国,为了同胞,敢于战斗,并且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去钦佩。
朱由检听说曹文诏为国捐躯、以身殉国的消息以后,悲痛万分,心如刀绞。对于曹文诏这样的人,朱由检不表示一下,实在说不过去。
朱由检追赠曹文诏为太子太保,授左都督,并且还为曹文诏举行了国葬,建造了祠堂,世荫指挥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