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源远流长,文明代代相传。在古代,每一样东西基本都有它的严格规定,如名讳、礼仪、服装等等,处在不同等级的人便有着不同等级的规矩限定,皇帝的诏书就是其中的一种,除了皇帝外,其他人根本不可能用到“皇帝诏约”这样的字眼。
在历朝历代中,皇帝诏书的称谓其实是不一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皇帝传达的诏书被称为“命”、“令”、“政”等等,到明代后,才慢慢地被称为“圣旨”。
起源
关于“诏”的起源,人们对它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曾有《文心雕龙·诏策》一书记载载这样的话:“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也有人认为诏起源于秦国统一以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即使诏书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它却延续了千年,被皇室御用。“诏”,它有告诉之意,它也作为封建社会时期权利的代表工具。“诏”更是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下行公文种类之一,它用以向天下臣民告知国家重大政事。
当然,在我们的印象中,诏书起始部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非常熟悉,但是它也并不是所有朝代皇帝的诏书起始都是这样。
发展
在唐代,起始部分大多是“门下”,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诏书,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在元朝时期,诏书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原因是元朝人是蒙古族,他们最信奉“长生天”。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约”的起始是朱元璋,书中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称“奉天法祖”。朱元璋还写书说自己梦游天宫,被仙人授法剑和服饰,从那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对于这句话“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它的读法在历史上也是不一样的。正确的句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古人在书写时,古代人有“平抬”的书写习惯,所以“天”和“皇帝”须换行顶头书写,这也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这样的行为以示对皇帝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