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的《咏鹅》为什么第一句话是三个字?在我印象中,骆宾王的《咏鹅》是一首很奇怪的唐诗。它的奇怪就在于第一句是:鹅 鹅 鹅,为什么不是:鹅鹅鹅鹅鹅呢?不是这样才是标准的五言绝句吗?其实不然,《咏鹅》不是五言绝句,它是属于五言古诗的范围。而且五言绝句,讲究的是有仄起、平起二格。句数也是固定的,只有四句,每句必须五字,总共二十字。五言古诗,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了。

在文学作品中,诗词的风格、形式是最多的。三言、五言、七言、各种词牌等种类繁多。之所以有这些形式和韵律上的要求,主要是追求一种和谐。诗歌诗歌,诗是用来歌的。朗朗上口,才会被传唱。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为传达作者思想服务的。一首好的诗,如果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一定的高度,那么很多形式上都可以突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诗歌,更加地自由自在了。骆宾王七岁写了这首诗,被誉为神童。一个孩童,用他天真无邪的眼睛,对一只普普通通的鹅,颂出如此清新美好的画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那是一种对世界万物怎样的感知?我们要学习这样的一种观察力和情怀,而不要太过在意其表现的形式。

这些趣意盎然的诗句,我倒觉得应该多一些,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孩子们在欢乐中爱上他,生活中爱上他,而不是压一副重担给他们。记得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所以,看问题,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时代在更替,眼光需丈量。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工整,手法是独特,修辞造句,用典转折是挺好,但是能够欣赏的人真的很少,不是说不好,我们应该要有雅俗共赏的心态。

已经具备韵律美了,那么又何必一定要按格律要求来创作呢?我们知道,格律本源自音乐,由于音乐散佚,为了让诗歌更具韵味,才总结出指导诗歌写作的共同规律,不单初唐的骆宾王,唐代中后期的很多大诗人都创作了很多韵味十足的古体诗,李白、杜甫、王维、李贺等人皆有古体诗传世佳作。骆宾王是个天才,他写《咏鹅》时才七岁,那时唐朝刚建立不久,仔细推算,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或许还没出生吧,但就是这位七岁孩子却用神笔勾勒出一幅妙趣横生的动态画卷,实在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