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的概况
播报文章

    鼓对指挥当时的战争十分重要。战车就是跟着主将的鼓声行动的。战斗开始以后,主将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证鼓声不停,这样才能保证军队所向无敌。《左传》描述赵简子在“铁之战”中击败郑军以后,他曾夸口说:“我伏在弓袋上吐血,但鼓声不衰,今天我的功劳最大。”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鼓字的象形字看,战车上的鼓是横悬的,但鼓在战车上究竟怎样放置才能不影响主将的视线并与敌人搏斗时又便于使用,还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中进一步探索和考证。

    古代的双轮单辕马拉战车,以及与之配套的青铜兵器及防护装具,是我国青铜时代军事技术装备的代表。战车在古代战争中,首先,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其次,车上乘员配备的兵器和防护装具,特别是锐利的青铜兵器,发挥了当时兵器最大的威力。再次,战车上装备旗鼓等指挥用具,方便了部队通信联络,保证了战斗指挥。因此战车部队具有很大威力。

    但是战车本身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弱点。一辆战车宽约3米,驾上马匹后全长也是3米左右,一辆驾马战车总面积达9平方米。再加上大轮短箱,运转笨重,用单辕衡上的轭驾马,全靠马缰来控制四匹马,很难在战斗中变换队形灵活作战。不算车体本身的重量,仅三名乘员和他们的装备至少重250千克以上。为了保持车的平衡,需加长车毂,但车毂过长,不注意会被缠在一起导致战斗失败。

    战国时齐田单采用“断轴木而傅铁笼”保全族人的故事,正是反映出车毂长而不利战争的事实。战车前四匹辕马驾驭,只有中间两匹马是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上,两旁的骖马则只能靠皮条等牵引车辆,还需借助游环等办法控制它使之不离开车辆,驾驭极为困难。御者双手执六辔(服马两辔,骖马一辔,四马合共六辔。中间的两匹称“服马”,两侧的两匹称“骖马”),除非接受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训练,否则是难以胜任的。

    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加上车体长,全车面积大,再加上当时弓矢的射程有限,因此临时改变战斗队阵是很难办到的。同时只能选择空旷平坦的原野这样的战场条件,才能较好地展开战斗队形并发挥战车的威力。如果遇到山林沼泽等复杂的地形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公元前709年,晋军和翼侯战斗于汾隰,翼侯的战车遭到晋军的追击,马为物所挂,车子无法行动,因而车上的人员全成了俘虏。战车的特点,对战斗队形,作战方式都起了决定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战国末期钢铁兵器的出现,步兵和骑兵野战的发展,笨重的战车日渐不适应战争的需求,战车主宰战争的局面逐渐消失。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至:
    退出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