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的基石,更是我们传统养生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的养生理论都出于此。内经对人体的认知,以“阴阳五行”作为基本的概念,而关于养生,主要的目的无非一个,那就是使阴阳平衡。无论是调理气血,还是调和脏腑,其本质都是阴平阳秘,这就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所在。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大部分朋友都听得比较多了。根据我们的感知来说,春夏气温偏高,尤其三伏天之后,更是热得难以忍受。这时候的饮食起居,更喜欢阴凉的环境、进食冰冻的食物,比如空调,比如冷饮,都是春夏之后最受大家喜欢的。而秋冬气温偏低,开个暖气或者烤上火,吃个火锅,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全身都是暖洋洋的,这一切,似乎和内经所说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我们的饮食起居并不相悖。根据四时八节气候的不同,内经提出四时养生,其中的“养”字,被很多人误认为“补”。其实,“养”和“补”是不同的,或者说,“补”只是“养”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所谓的“养”,就如同“呵护”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养心”,也不见得就是要补什么,主要就是在于使心情“顺”。因此,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目的还是为了提醒我们,春夏气温很高的时候,需要注意呵护阳气,秋冬气温低的时候,需要避免损伤阴津。
春夏如何养阳?
按照人们的生活惯性,春夏季节,气候温暖,南方的朋友感觉尤其明显,总之就是一个字:热。因此,这时候大家的惯性就是哪里凉快哪里待着,还要弄点雪糕冷饮之类,外面炎炎夏日,空调房里喝点冷饮,确实很惬意。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如果真的是运动出汗口渴之时,喝冷饮凉水,喝的时候过瘾,喝完之后却还是口渴,似乎就没有喝水一样,这就是“春夏养阳”的问题的。
因为外界气温高,体内阳气相对更趋向体表。相对来说,体内就会出现“阴胜则寒”的情况,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伏阴”。如果再大量进食冰冻冷饮,您说体内的阴寒之气会不会更加重了?
举个例子说明。常年没人居住的房间,当我们走进去之后,即使是夏天,也会有种“阴凉”的寒意。这时候如何驱散?当然是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再在厨房里点上火烧点水什么的,很快,我们就能感觉到阳和的“生气”了。
这种方法,也正是“春夏养阳”合适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三伏天的时候,运动大量出汗之后,适当喝杯温开水,喝完之后会觉得全身清爽,缓解口渴的效果也更好。
这是因为喝了温开水之后,体表的“热”和气温的热结合,一开始会感觉更热而冒汗;当热饮进入身体后,把躲在身体阴暗角落的“寒气”给赶出来,有时候还会打个激灵,这就是身子骨里的“伏阴”被赶出来了,再到秋冬,就会感到受益匪浅,其实也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所以,比较合适的“春夏养阳”,比如早起之后,喝点姜汤水,发散一下体内的伏阴,也顺应了阳气的升散之性,这种做法,就是“养”阳;日暮之后,缓步一会,让心平气和,以缓解阳气的过度发散,去其“躁动”之性,这也是养阳。
因此,春夏养阳,我们需要关注在“养”字上,和通常理解的“温阳”是不同的概念。“养”重在调养,不能和“补”划等号。尽管有时候也会有“补”的手法,但其目的主要在“引阳入阴”,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既要发散体内的伏阴之气,还要防止阳气躁动成为无根之火,这就是春夏养阳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