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汉人江山,清朝是的满人江山,虽然清朝时期满汉共治,但在清朝初年的时候颁布一道剃发令,一时间让天下之人为之愤怒和惊恐。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道剃发令的始作俑者竟然是孙之獬,并且最后孙之獬的下场也无比凄惨,甚至殃及后人断绝香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你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对于孙之獬,或许很多读者都比较陌生,他是山东淄川县人士,出生于一户富商之家,因此幼年时就接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孙之獬参加科举进士及第,从而步入仕途为庶吉士,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讲解经书典籍和起草一些文字。当时,宦官魏忠贤当权,而孙之獬为人精明,于是很快就和魏忠贤等人结在一气。后来,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大力惩治阉党,而魏忠贤自缢而亡,一时间树倒猢狲散。
铲除魏忠贤之后,崇祯帝开始焚毁阉党编写的书籍,比如《三朝要典》,这是一本以排斥和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书,无数贤臣良将都因此书丧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阉党编写《三朝要典》,孙之獬也有功劳,不少内容都出自他手,因此崇祯皇帝要焚毁《三朝要典》的时候,孙之獬就抱着这本书在太庙痛哭,不允许皇帝焚毁此书。后来,崇祯皇帝借此机会将孙之獬革职,还把他列为阉党,虽然没有杀他,但将其贬为平民。
明朝覆灭之后,清军依靠吴三桂进入了关内,自此也就开始了清朝的统治。不知是何人推荐,清廷入关后竟然召见了孙之獬,并且还授其官职任礼部右侍郎。作为明朝遗民,孙之獬本应当拒绝,毕竟儒家思想是一臣不侍二主,但孙之獬却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不仅当即就进京谢主隆恩,并且还干了一件极为不齿的事。
当时的清廷实行满汉统治,上朝的时候满人官员在左,汉人官员在右,并且满人剃发穿满服,汉人留头发,身穿汉服。然而,孙之獬上朝的时候就搞得四不像了,他穿着汉服,但却剃成了满人的发式,站在朝堂上左右都进不去,因为汉人说他发式不对,而满人说他是汉人,因此也让孙之獬极为尴尬,最后只好站在了外面。
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满人发式被称之为“金钱鼠尾”,即把头发全部剃光,只在头顶上留下一撮头发,并且规定这一撮头发只能有铜钱大小。另外,留下一撮头发还要编成一根小辫子,粗细也要刚好和老鼠尾巴差不多,故此得名“金钱鼠尾”。后来,清朝满人的发式经过多次变化,直到清末才变成所谓的“半光头”。
在顺治皇帝时期,满人的发式依然以“金钱鼠尾”为主。我们都知道,清廷后来颁布了影响极大的“剃发令”,要求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剃发,然后改成满人的发式,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在一开始清廷对“剃发令”并不强求,甚至一开始只让官员剃发。然而,不知道为何孙之獬却对剃发情有独钟,不仅自己率先剃发,还让自己的家人也跟着剃发,甚至还多次上书给顺治皇帝,让他一定要在全国大力推行“剃发令”。
为了推行“剃发令”,孙之獬还用“发不剃,国将亡”来吓唬顺治皇帝,最后顺治皇帝下旨,命全国上下必须剃成满人发式,否则就是想要造反,一时间“留头”还是“留发”成了生与死的选择。对汉人来说,儒家思想教育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因此剃发不仅仅是把头发剪了这么简单,而是对父母的不孝行为。在清廷大力推行“剃发令”的同时,全国上下的反抗也与日俱增,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江南一带因不剃发而被杀的人数以万计,全国加起来恐怕有百万。
虽然“剃发令”是清廷的旨意,但始作俑者却是孙之獬。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孙之獬回乡祭祖,恰逢山东爆发农民起义。当时,起义军的首领叫做谢迁,他听说孙之獬回到了山东,于是就立马派人去抓他,因为谢迁等人就是因“剃发令”而起义。其实,也不仅仅是谢迁痛恨孙之獬,全国各地的人都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最后,孙之獬被起义军成功活抓,他们将其五花大绑,然后用钉子在身上戳满了窟窿,接着再插上羽毛四处游街。人们看到孙之獬被游街时,还都拿臭鸡蛋烂菜叶子打,实在大快人心。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孙之獬哪还有命活着回去,此外他一家七口人也全部被起义军所害,整个家装也都无一人幸免。孙之獬的死传到朝野,满朝文武不仅没人替他感到悲痛,反而都还都在内心暗自窃喜,就连顺治皇帝也什么都没说,多年后也鲜有人提及此事。
参考资料:
《顺治》作者:立行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