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应该这样理解就对了
播报文章

    “形而上学”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要问是啥意思,恐怕并不是太清楚。人们认为“形而上学”听起来高大上,有点虚幻。


    “形而上学”应该是哲学范畴内的一种对事物认识的思维方式。它是以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来看研究世界的本质。形而上学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称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本质,简的说就是研究世界上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的原因及本源,它的目的是想还原事物的本质、存在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形而上学研究世界,运用的思维方式只是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形而上学突出的特点是: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在,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看到事物数量和地点的变化,却看不到事物本质的变化;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


    “形而上学”来自英文metaphysics,古希腊文τ μετ τ φυσικ,拉丁文metaphysica。

    “metaphysics”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过来的。

    后来,清学者严将这翻译为“玄学”。但“玄学”叫法慢慢被“形而上学”称法取代。因此“形而上学”一词被中国人延继下来。


    形而上学,听起来高大上,神秘,但道理也简单。下面几个例子就很好阐述了什么是形而上学:

    1、不经过严格思考,主观片面得看问题,凭自己想象,凭主观意识

    在印度神话里,认为世界是由一只大象托的,而大象底下又是一只乌龟,那乌龟底下是什么呢?印度人不会考虑乌龟底下是什么,但古希腊人却执着于探究乌龟底下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就是形而上学的起源。


    2、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

    《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3、脱离实践,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寺庙门口的一只石狮子被洪水冲进了河里,又过了很久很久,人们想把他打捞上来,于是有的人在掉石狮子的地方搜寻,有的人在河流的下游搜寻,结果都没有任何发现。

    这时候,寺庙的长老说:石狮子应该在河流的上游,人们开始不相信,结果搜寻以后果然在河流的上游发现了那只石狮子。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至:
    退出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