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每一天都离不开盐,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相关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中心预备清单,非常遗憾。”今天(3月12日),由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川渝盐业遗产申遗专家咨询会在遂宁大英召开。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个高等院校的考古文博专家共同为川渝盐业遗产如何申遗“把脉支招”。
千百年来,川盐运船往来于长江及其众多支流,从四川大英、自贡等地启航,串联起整个中国中部、西南腹地的产盐点位,形成庞大的“川盐古道”运输体系。作为千年古道上经久不衰的运输品,“川渝盐业遗产为四川古代生业方式、交通运输、手工业技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是具备申遗条件的。”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陈显丹说。
近年来,申遗难度屡创新高,川渝盐业遗产应以什么角度申报更有胜算?专家意见大体分为“技术流”与“景观流”两派。“技术流”认为川渝应以“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视角申报文化遗产,“大英和自贡的‘小口井、冲击钻’技术在世界盐业史、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至于现在世界上所有冲击钻体系都是在大英的冲击钻体系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川渝盐业遗产申遗的最大‘卖点’。”四川大学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水城说。然而,“景观流”则认为川渝应以“盐与人形成的文化交流空间”视角申报文化景观,“盐业和人类在制度、流通等社会现象中紧密联系,形成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我们讲好川渝故事、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可能比单纯的技术层面申遗更有意义。”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表示。
据悉,接下来,川渝盐业遗产相关单位将综合专家意见,深入开展川渝盐业相关遗存的考古专项调查与发掘,厘清川渝盐业分布和历史发展脉络;按照世界遗产保护标准和要求加大遗产保护力度,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结合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申遗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申遗文本,力争将川渝盐业成功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