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光:新婚9天与妻分离,潜伏台湾42年,70岁归来才知儿孙满堂
播报文章
语音播报文章,释放双眼

来自河南

    滚滚狼烟,悲泣山河,恨聚怒潮,抗战期间,多少将士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他们抛头洒血,浇我国土不彷徨;他们剑阵横眉,刀丛冷对,烈烈英风正气扬;他们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

    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是英雄,潜伏在敌人后方“谍海奋身擒虎狼,天书解读识行藏”与黑暗做斗争的他们亦是英雄。

    谢汉光便是众多默默无名的潜伏者中埋伏时间最长的一个,他携一片赤诚的报国心,带着一腔孤勇远离故土,赌上自己的青春、家庭、生命在黑暗中蛰伏,只为保留一点革命的星星之火。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1917年9月,谢汉光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的一户老实本分的农民家庭,全家兄弟姊妹11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丰顺县可谓是“人杰地灵”,颇负盛名的“岭南四公子”谭嗣同、陈三立、吴宝初、丁惠康都诞生于此。

    谢汉光自小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动荡,亲眼目睹了不少民众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艰苦、惨淡生活。

    便在幼时便许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尽管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异常艰苦。

    可好在谢汉光的父母开明,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一家人硬是一点点从牙缝中将钱省出,花了极大的力气将儿子谢汉光从小送至学校读书。

    谢汉光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学校里的他刻苦读书,勤奋好学,不仅仅专注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练就聪慧的大脑。

    还汲取着救国救民新思想,深深地受到了新民主主义的进步思想的影响。

    数年后,年仅19岁的谢汉光便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当时中国著名地质学创始人李四光、“中国气象之父”竺可桢等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都在此任教。

    这群仁人志士在大学中孕育出了非常浓厚的进步思想,在学生们心中播种革命的种子,谢汉光就受其进步思想的浸染,这也为他日后参加革命埋下了伏笔。

    尽管当时国内兵革频繁、灾害侵扰、盗寇遍地、田园荒芜、民命倒悬,形势波云诡谲,可谢汉光的求学之路似乎从未受到影响。

    他在大学里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追随自己的老师虚心求教。因为自己小时候见证过百姓挨饿受冻生活不易,他更是想苦学本领,以解决这个问题救民于水火。

    大学中的他还结识了不少挚友,如张伯哲、梁铮卿、陈仲豪等人。他们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在一起无话不谈,成为彼此的知己。

    即使后来大学毕了业,谢汉光与他们依然如在校时一样,联系密切。虽然几个人天各一方,但仍心中彼此牵挂,常常写信联系交流。

    彼时,谢汉光在共产党党员教师的影响下,常常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渐渐地那一颗红色革命的种子在这个青年人的心里生了根,萌了芽,日益茁壮地成长。

    1942年毕业后,谢汉光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能先后在广西省农业试验场和黔桂铁路柳州农场参加工作。

    即使那个时候的谢汉光还只是一名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进步思想,接受革命思想洗礼的“党外进步人士”,但他仍是为党的工作贡献了不小的青春力量。

    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表面是上在农场任职,实际上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在这里潜伏,以方便接应在此作为中转的地下党员。

    同时他还帮助共产党在农场隐藏了一大批遭受敌人逮捕的党员,保护他们不至于落入敌手。

    热血青年谢汉光并不像止步于“党外进步人士”而止步不前,他更想加入共产党,全心全意投入到革命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尽管当时的党组织对谢汉光很是看好,但仔细考虑后还是将他拒绝了——时局动荡黑暗,革命党人更是一个不小心便会丧身敌手。

    而谢汉光他有着资深的农业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应当在农场田垄上绽放光彩,而不是白白地牺牲在革命的战场之上。

    奈何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日军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不久后桂林、柳州等地相继沦陷。谢汉光所在的农场也没能够逃得过敌人的迫害,迫不得已之下将其解散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

    谢汉光为了在乱世中活命,不得已混进了难民队伍,跟着大部队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路向四川逃去。

    命运对谢汉光还是多有垂怜,到了四川之后,谢汉光恰巧遇到了昔日的老同学。老同学顾及曾经的同窗之情,帮助他进入一所学校担任教师。

    教书的日子里,他还是闲不下来,在自己的屋前开辟了一小块荒地,种着菜。伏案备课疲乏之际,望着眼前葱茏,所有的劳累顿时也都烟消云散了。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那里,谢汉光醉心于教书,身居陋室乐忘忧,过着平淡而安稳的生活。

    换得清风吹大地,炎炎赤日照青天。终于抗战结束了,谢汉光听闻消息,涕泪横流,即刻就收拾行囊,回到了老家广东。

    尽管他提前在心里已经做了准备,可回到家乡后,他仍然被眼前家乡的变化惊得瞠目结舌:

    昔日的家园、乐园全部都毁于一旦,炮弹碎片遍布在烧焦的战土之上,残砖断垣上还残留着子弹、炮弹的痕迹,妇女孩童的哭声四起,摧人心肝……

    日本人虽然走了,可留在家园上的创伤仍旧存在。谢汉光望着眼前伤心的情景,下定决心要建设家园,报效祖国。

    恰逢此时,他得到了一份去香港工作的机会。他携着满腔热血,背负着使命来到中共香港分局开展工作。

    到了香港之后,他在工作之外无意间结识了一位女子,两人情投意合,感情日渐浓厚。于是很快就在香港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二人更是恩爱有加,生活甜蜜幸福。他也再一次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很快就顺利通过了组织上的严格考察,成功如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然而就在婚后的第九天,两人却不得不面临分别。当时为了能够加速开发台湾,国民党当局从大陆选派许多农业方面上的精英前往台湾,谢汉光专业符合。

    再加上已经有了一个老师在台湾林业试验所担任所长,于是党组织决定将谢汉光送至台湾,开展地下党员工作。

    谍海奋身擒虎狼,天书解读识行藏

    谢汉光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要为国效力的初心与使命,愿意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迎难而上。心中唯一不舍的就是眼前这个为自己“升迁”而喜悦,忙帮着他收拾行李的“傻姑娘”。

    刚刚结婚便要与妻子分别,前路未卜,自己能不能活下来都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又该如何向她许诺光明未来呢?谢汉光于心不忍,觉得对她亏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临行前,他强忍着眼里汹涌的泪水,携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要去台湾了,你照顾好自己。时局动荡,若是很长时间都联系不上我,你就改嫁吧!”

    妻子不明就里,望着丈夫道:“说什么傻话呢?我一定等你回来,绝不改嫁!你放心去吧,我肯定照顾好自己。”

    谢汉光望着妻子那个坚定的模样,叹了口气,只留给她一个清瘦的背影。一路上他没有回头,更不敢回头。

    他怕自己满脸的泪水被妻子瞧见,更怕自己回头看了她会动摇只身赴台潜伏的心。

    只身远赴台湾的谢汉光按照计划顺利进入实验所工作,也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三位故友——张伯哲、陈仲豪、梁铮卿。

    他们又惊又喜,却又都认为这次重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尽管多年未见,可这几个人的默契丝毫不减当年半分。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我党地下党员工作的开展异常顺利。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党思想,吸纳有意向加入共产党的先进青年,谢汉光与战友们一同刊印了《光明报》。

    《光明报》撰写时是字字斟酌,句句予人力量,使当地的民众大受鼓舞,一度成为民众手中最为火热的读物。

    大陆那边也频频传来好消息,让地下党员们兴奋不已,动力倍增,觉得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物极必反,好景不长。《光明报》的大火烧的国民党政府惴惴不安。于是乎他们便下令围剿地下党员。

    短短几日地下党组织便遭遇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下工作者不是丧命于敌人的子弹之下,便是被捕,禁锢在不见天日的监狱之中。

    剩下的少部分也是被吓的四处逃窜,慌乱中与党组织彻底失去联系。

    为了逃脱国民党的逮捕,谢汉光也不得不东躲西藏,隐姓埋名。刚开始他还和组织上的不少党员有所联系,可奈何局势变化太快。

    党组织内部有人叛变,不少战友都不幸遇害。渐渐地他也与其他同志走散,失去了所有联系。最终他为了活命,孑身一人跑进深山之中。

    那一刻,他的心中无限凄楚与悲凉。他怎么也么有想到自己会走到这一步。

    躲避期间,他碰到了当地的一个朴实的村民。他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谎称自己是国民党的逃兵。

    这个农民原本警惕心很高,可见他一脸憔悴,再结合他所说的经历,便对这个小伙子深表同情,放松警惕,还将他带回家,给他粮食吃。

    后来谢汉光在这位村民的帮助下,成功在村里落了户,安排了住处。

    为了不引人怀疑,村里给他用了一个早已失踪的村民的名字——叶依奎,此后世上再无谢汉光。

    他也借此成功地隐藏在这个山林里的小村庄中,躲过了国民党的追捕。谢汉光在村里的这些年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也渐渐地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村里人很多次都张罗着要给他娶个好姑娘,可谢汉光始终惦记着那个“傻姑娘”,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娶。

    夜深人静之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呆呆地凝视着天上那轮明月,自己静静地想念着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志,还有新婚九天就被迫分别了的妻子。

    他多想能够早点回家啊!他跑到高山上,努力地踮起脚尖,似乎只要他踮脚踮的足够高,就能看清楚日思夜想的人儿般,远远地朝着祖国大陆的方向望去。

    一盼、一等就是四十二年!曾经意气风发少年郎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变成了满头白发佝偻身躯的老人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1987年,70岁的谢汉光终于熬过了万丈黑暗与孤独,得到了台湾与大陆“破冰”的消息。他霎时激动地热泪盈眶。

    随后,他拖着自己年迈的身体,步步蹒跚地去了红十字会,用颤抖的手填写赶往大陆探亲的申请表。

    当坐上开往他夜夜思念的故乡的邮轮时,谢汉光老泪纵横,往事种种都像电影一样在他眼前浮现。一切恍如隔世,像梦一样。

    谢汉光回到故乡,第一件事情便是四处打探妻子的消息。当他得知妻子一直坚守“我一定等你回来”的诺言,始终不曾改嫁的消息时,马不停蹄地就奔向妻子娘家。

    近半个世纪的分别之后,满头青丝已然化作白发。二人相见的那一刻,泪水就涌满了眼眶。两个人有无数话想对对方倾诉,可在那一刹那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让谢汉光更为欣慰的是,自己当初走时,妻子已经怀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如今,他还有了三个孙子。

    小孙子望着爷爷,拉着他的衣角稚声稚气地问道:“爷爷,你怎么这么迟才回到家里来呀?”谢汉光摸摸小孙子的头,笑道:“这可是个长长的故事咯!”

    党中央在知悉谢汉光的情况并慎重调查落实之后,决定按照一般干部级别对谢汉光办理离休,发放离休费。

    谢汉光捧着党组织下发的文件涕泪横流,在故乡县城里购置了一栋两层楼房,还将妻儿孙子的户口一并迁回故乡。

    自那以后,一家人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也圆了谢汉光享受天伦之乐的心愿。1996年,80岁的谢汉光在老家含笑离世。

    没有他们老一辈革命者的鞠躬尽瘁,何来我们今的美好生活?颜艳红日照红旗,但愿蓝天下,春灿百花妍。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至:
    退出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