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类构件的分类
枋类构件很多,有用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金柱头的檐枋、金枋及随梁枋、穿插枋;有用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金枋、上金枋、脊枋;有用在建筑物转角部分,稳定角柱的箍头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间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跨空枋、关门枋、棋枋、麻叶穿插枋等等。这些枋类构件虽不是主要的承重构件,但在辅助主要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小额枋
额枋是柱间连接两柱并承托上方斗拱之用的构件,额枋长度依面阔宽度确定,高6.6斗口,宽5.4斗口。大额枋与柱头相交,用丈杆和抽板采用讨退法,按柱子上的额枋口子大小在额枋上拉榫。额枋榫也有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也有抱肩和回肩两种。额枋榫小头占额枋的1/3,大头为额枋的1/2,肩膀每面占1/4,榫长按柱径的1/4,榫做完后,四面按所在面的1/10倒楞。
小额枋高4.8斗口,宽4斗口,榫宽按枋宽的3/10,榫高按枋高。垫板长按净面宽加榫,高同檩径,厚1斗口。小式建筑垫板高同檩径,厚1/5檩径或同望板厚。
正心桁、挑檐桁、平板枋
桁是大式建筑的称呼,小式建筑叫檐檩。正心桁的位置在檐头挑尖梁上,长度按所在位置面宽加一个银锭榫(燕尾榫)长,直径为4.5斗口,小式建筑檐檩直径同柱径,挑檐桁直径3斗口。
正心桁的做法大致同柱子,按丈杆截料,放迎头十字线、八卦线,砍圆刨光,弹上下中线,按桁径3/10做出上下金盘,两端一头做榫,一头做卯,榫卯大小按桁径的3/10。小式做法还要按檩径1/4做刻半,落在梁头和桁椀之间。
平板枋又称坐斗枋,在大额枋上,用以承托斗拱,由早期建筑的普拍枋发展而来。唐宋时期建筑斗拱直接安放于柱顶,辽宋时期一些建筑开始在斗拱下用枋,如辽代博伽教藏殿和大云院弥陀殿是应用普拍枋的早期例证,而同一时期的正定文庙大成殿则不用普拍枋,斗拱直接安放在柱顶。
大云院弥陀殿
大云院弥陀殿斗拱
正定文庙大成殿
正定文庙大成殿山面断面
平板枋高2斗口,宽3斗口,长度按每间面宽加银锭榫长,榫的大小按枋宽的1/2,下面做按梢与额枋相连,上面按斗拱攒数做梢子(坐斗榫)。
承椽枋
承椽枋用于庑殿或歇山等大式重檐建筑上,承接上层檐椽后尾的枋子和山面的围脊。枋高7斗口,厚6.5斗口,长度依照每面面宽尺寸,枋两端作榫交于重檐金柱上,在角柱上也做直榫交于柱上。
承椽枋榫高同枋高,榫宽按柱径的3/10,深按1/4,四面按1/10倒楞。将丈杆上排好的椽径和椽当点在承椽枋上,按椽径大小做椽窝,椽窝下皮在承椽枋下皮,按五举(1/2)的坡度凿椽窝,椽窝深半椽径。
抱头梁、穿插枋
抱头梁用在小式建筑中,大式建筑中叫挑尖梁。抱头梁长按廊步进深加檐柱桁径,高按柱径加4寸(12.8厘米),宽按柱径加2寸(6.4厘米)。
箍头枋
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为箍头枋,多角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一端做燕尾榫,一端做箍头榫和霸王拳或三岔头。
燕尾枋
燕尾枋用于悬山建筑中,是檩木悬挑端的衬托木,主要是为加强悬挑檩木的强度,兼起装饰作用。长度按梢檩伸出的长。